top of page

​创作陈述

IMG_1542 copy.jpg

 

 

我的艺术创作根植于一个信念:当下与存续是艺术的共生维度。我拒绝纪实怀旧与数字未来主义的二元对立 —— 没有拍到的往往是更好的照片,它们不栖于取景框,而存于记忆、感知与未言之中。这些未成形的瞬间,与任何展出的作品同等深刻地塑造着我的创作。

 

正是这种 “在场” 与 “缺席” 的博弈驱动着我:影像的力量不在于凝固时间,而在于放大生命的绵延。记录不是为了封存,而是打开一扇门 —— 邀请看客以开放的视角感知世界,没有固定答案。我追逐不可译性:像素之外萦绕的瞬间肌理,化作作品指纹的瑕疵。

 

镜头所向

 

我被那些游弋于陈规教条约束之外的非传统个体深深吸引。通过《地下灵魂:伦敦非二元群像》和《真实一代》等作品,彰显他们真实、坚韧与无畏的自我表达。我自视为观察者而非倡导者 —— 镜头中的主体自有其声量,而我所做的只是记录、转译与折射。

 

捕捉不可见

 

大都会粗粝、原始且未曝光的一面同样令我着迷。在《流浪者共和国》与《割裂天堂》中,我试图剖开浮华表象与系统性脆弱之间的张力,将城市叙事视作一种侦探式诗歌。

 

我的创作意图捕获的不仅是可见之物,更是可感之物 —— 未被诉说的、转瞬即逝的、私密的。它们有时深刻,却往往静默而朴素:荒野中的废弃钢琴、垃圾堆中野蛮绽放的花朵、午后阳光下求抚摸的慵懒橘猫。这些微小的瞬间自然而然地沉淀在我的视觉日记里。

 

媒介无界

 

视觉表达对我而言永不囿于单一媒介。我将新技术视为人类创造力的催化剂而非威胁。人工智能、生成视觉与数字操控不断促使我创新,挑战我与之协同进化,如影像艺术项目《创意机器》即探索人类视觉与机器感知的流变关系。

 

无论在哪种媒介中,我始终试图打破固有的层级关系 —— 观者与被观者、个体与群体、艺术与器物、传统与未来。通过糅合粗野现实主义与抽象再想象,将创作定位于纯艺、科技与当代文化的十字路口,揭示创造力如何在掌控终结、惊奇初生的边缘地带蓬勃生长。

bottom of page